农村土地如何管理,如何改出成效,如何让群众满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必答题。
(相关资料图)
当前,宅基地供需矛盾突出与大量农房闲置问题并存,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是相当大一部分农民最大的资产,但是却较难转化成财产性收入。一方面,“七山一水二分地”的地形决定了绍兴山多地少;另一方面,宅基地和农房大量闲置,间接影响了村镇的产业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5月11日,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与管理专题培训会暨经验交流会将在绍兴召开,全国的目光也将再次聚焦于此。作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个地级市试点之一,绍兴市对标基础工作和制度探索“两手发力、同出成果”的目标,坚持统分结合、稳慎推进、大胆实践,以宅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迭代升级,努力绘就农民安居、乡村宜居、共富优居“新图景”,用宅改“金钥匙”打开共富“幸福门”。
如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已深植绍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直接效果看,它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益、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但更具改革深意的是,它把土地的受益权给了农民,把选择权给了农民。当个体被充分激活的时候,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内生动力得以不断产生。
“忧居”如何变“安居”?
让百姓“户有所居”,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绍兴坚持把保障户有所居作为宅改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经济发达地区人地紧张矛盾。
去年,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跨县有偿选位活动在柯桥区福全街道峡山村举行。这次竞拍属全国首例,经过587轮举牌,总起拍价1220万元的36宗宅基地全部成交,总成交价达1358万元。
“宅基地”、“跨村”、“竞拍”,当这些字眼的一齐出现,让人格外关注。此前,农村宅基地的转让范围被严格限定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剩余的宅基地不能转让给其他村的村民。
而这场竞拍,意味着农民手中重要的“不动产”成了更灵活和多元化的“动产”。
根据柯桥区相关政策,宅基地资格权尚未实现的资格权人可直接申请;已经在本村无偿取得宅基地的资格权人,可以先申请,待跨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资格后,再无偿退出已取得的宅基地。
“圆了我们一家人的安家梦!我户口所在村的宅基地早已停止批建,父母的老宅面积小,一家人住着很不方便。听说这里有宅基地可以竞拍,第一时间就来咨询了。”经过多轮激烈竞价,外村村民陈顺忠以35.2万元拍得80平方米宅基地使用权权益。在他看来,这块宅基地离市区近,且由峡山村帮忙代建,房屋建好后使用面积能达230平方米。
峡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丁兴妙算了一笔账:拿出来拍卖的宅基地,改造前都是村里的破旧厂房和废弃民宅,村里进行了低效物业土地的拆迁和净地工作后拿出来拍卖,拍卖后由村里统一建设,竞得者再支付建造费就可以‘拎包入住’。对村里来说,建成后不仅能大幅改善村容村貌,还能增加村集体收益。
“在现实操作中,有的村庄用地紧张,农户享有宅基地资格权但难以实现‘户有所居’。另一些村土地资源丰富,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柯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跨集体的实现,将有效解决规划控制区范围内,无房户、住房困难户的出路问题,推进解决空心村整治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柯桥区-跨村有偿选位竞拍(图片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在传统“一户一宅”基础上,绍兴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探索跨村建房、农民公寓、保障权票等方式,允许土地有富余的村以拍卖等方式将宅基地调剂给其他村农户或进行有偿选位,允许无宅基地或有改善意愿的农户参与调剂和选位,允许将质量较好的退出农房调剂给困难农户,构建“基本权益有保障、困难群众有兜底、改善农户有选择”的农民住房保障体系。
在新昌,自然村搬迁让农民们得以走出大山、住进集镇,享受更便捷的工作和生活。
“自然村搬迁,我选择了以宅换房。”去年,新昌县儒岙镇石磁村路基坑自然村村民杨益军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根据协议,他的住宅能换儒岙镇上两套新房子,杨益军喜上眉梢,自己马上就要过上全新的生活。
路基坑自然村是个蜗居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仅10多户人家,出行不便,距离最近的公交站也有3公里。作为山区县,新昌有不少像路基坑自然村一样的偏远小山村。这些自然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也缺少致富渠道。如何破题?新昌县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开展缩小收入差距领域共同富裕示范县域创建,将宅基地有偿退出、自然村搬迁、集聚安置作为实现偏远山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进行落实。
对基础条件差、地处地质灾害区、不宜居住的偏远自然村进行整村搬迁,不仅能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还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了用地空间。通过搬迁项目,新昌县儒岙镇石磁村复垦耕地面积12.25亩,整合农田、园地、林地等生产资料进行统一打包流转,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了用地空间,也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持续收入。目前绍兴已编制全市77个较大偏远自然村的留迁规划。此外,全市土地流转率已达70.9%,比改革前提升了6.6个百分点。
新昌县-沃洲镇聚东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图片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围绕农村宅基地管理,绍兴也不乏创新做法。全市统建“越宅通”农村宅基地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构建“一件事办理”“一本帐管理”“一体化决策”“一条链流转”等应用场景,形成宅基地申请、审批、建设、颁证、流转、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目前系统平台已上线运行,有力推动宅基地管理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单一管理”转向“多跨协同”,真正实现政府有为、百姓有感。
“荒地”如何变“宝地”?
宅基地不仅承载着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希望,也承载着提升财产性收入的冀望。而绍兴宅基地改革,正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富裕的催化剂。
深入王化村长塘头自然村,一片欣欣向荣:村里老人多,除了本村的,更有来自上海、广东、杭州来避暑的;老房子修葺一新,猪圈改咖啡馆,破屋改食堂,老房成了抢手的民宿。
长塘头曾是有名的“老龄村”“空心村”。 改变源自柯桥几年前开始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结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当地将闲置农房流转租赁交易等纳入农村产权交易范围,设立在线推介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将闲置农房从信息采集到交易等全流程“一网打尽”。
长塘头由此被乡贤宋如华看中,投资2000万元,流转闲置农房320间,租用闲置土地243亩,招聘赋闲老人50余名,建设农旅养老养生综合体。
村民宋兴涛算了一笔“增收账”:10间房子出租,每间每年房租500元;1.65亩田,每年每亩租金600元;应聘上水塘看管工作,每月工资1600元……每年收入也不少。
改革,让村集体和村民以“宅”创富。近年来,绍兴迭代深化“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积极探索村集体、农户、承租方三者利益接联机制,鼓励农户以自营、入股、合作等方式,支持农户通过就业、劳务、订单等多种方式共享激活收益。目前,累计通过“闲置农房激活”项目引入社会资本119.72亿元,每年分别为村集体、农户增收4.01亿元、7.72亿元。
随着“闲置农房激活”的深入推进,绍兴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纷纷发展多种业态。在上虞区丰惠镇渔门村和崧厦镇雀嘴村、诸暨市马剑镇相公殿村、嵊州崇仁镇范村和黄泽镇恒路村等,在家老人、妇女利用自家闲置农房,分别从事灯珠、雨伞、袜子、领带等来料加工业,每户每年仅这一项就可获得2万—3万元的收入;上虞区岭南乡东澄村、诸暨市赵家镇东溪村、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被评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
像这样的创新,在绍兴已“一发而不可收”。
在诸暨,宅基地的总量足够,但存量多、分布不平衡,挖掘潜力很困难。尤其是很多空心村,老房子退不出来,新的审批又没有空间。盘活存量,关键是完善闲置宅基地退出机制,然而退出成本一直是个难题。价格定低了,农民不愿意退;价格定高了,村里拆不动。
为此,在原有“地票”的基础上,诸暨扩展出了“权票”的概念——设计了保障权票、保留权票、集体权票三种权利凭证,分别对应宅基地的资格权、使用权和所有权,不同的权票有不同的功能,权票可以流转和交易。
权票”机制灵活又人性化,村民可以“以宅换钱”,也可“以宅换地”“以宅换房”。比如,有些农民家里比较困难,此前没有取得宅基地建房子。现在,他可以通过保障权票来获得120平方米的宅基地资格权认证,还可以住进政府配套建造的农村共建房。这样一来,这些农民不但住进了新房子,还能取得额外的收益。
“整日里让我担心的破房子终于拆了,这样不但省了上万块的维修费用,拆除之后,我还能拿到权票,可以选择现金补贴、权票保留。”陈宅镇石壁湖村村民骆伟云家共有三处宅基地参与改革,退出宅基地面积共约165平方米,是宅改单户面积最大的一户。
图片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诸暨市已成功竞拍71张“集体权票”,为村集体、农民增收720万元、3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绍兴还灵活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组建强村公司,搭建宅改市场运营平台,积极探索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宅改的共赢模式,打破依靠财政投入的传统路径信赖,着力破解宅改“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改革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县级层面,各地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开展创新探索:
嵊州市石璜镇白雁坑村油罗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有偿回收,引进浙江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亿多元,开发“一庭园三基地”项目,农户原有农房整体出租给投资主体开发农文旅项目,发展“地瓜经济”,实现“空心村”整治与强村富民双赢。
上虞区岭南乡东澄村引入专业团队,依托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行整村激活,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2021年吸引游客70万人次,经营性收入125.96万元,同比增长118.3%。
诸暨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注资2亿元成立未来乡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为宅基地制度改革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已累计获金融机构授信15.78亿元,实际放贷8799万元。
再如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以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积极盘活闲置农房150余间,采取分业态、分片区、拎包式等多元化招商新增业态12个,建立“国有企业+乡村”运营模式,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贤回归创业,村集体增收120万元以上。
“冷资产”如何变“热财富”?
松绑后的宅基地,价值正被充分挖潜。
在上虞区丁宅乡上宅村芋艿湾自然村,租用村民闲置农房的退休工人任师傅把日子过成了诗:白天在幽静的山谷里挥毫泼墨,晚上望着满天繁星,伴着虫鸣蛙声入眠。“在城市里忙碌打拼了一辈子,我打算换一种新的活法,在农村生活。”
几年前,任师傅从大城市来到这个靠山临溪的秀丽山村,租下了一间30多平房米的房间,进行了改造。他说,推窗开门就是碧绿的青山、清澈的溪水,好像生活在画中,舒适、自然,“桃花源”式的生活在这里得到展现。
改革推进过程中,绍兴市坚持“盘空间、优布局”,把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城乡统筹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相结合;在激活闲置农房过程中,还注重打造多种艺术创作基地,或者在休闲旅游项目中融入传统文化。
越城区-闲置农房激活改造成“云上小馆”农家乐(图片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在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小桥流水,河岸古道,宁静悠远,作为鲁迅先生的外婆家,安桥头村将宅基地改革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创新村庄运营模式,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路径,解码鲁迅文化基因,围绕“故乡的故乡”主题,打造“鲁迅外婆家”IP,将安桥头打造成为鲁迅文学场景打卡地、艺术乡村诗意栖居地与田园童趣体验目的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带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超50%。
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紧密结合,摸排出十余间闲置农房,运营团队在设计整村规划时,深入挖掘历史文脉,经立面整治、庭院美化、节点提升后,村庄记忆馆、农夫集市、手工作坊等节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给老街带来巨大的人气和商气。
绍兴各地在激活闲置农房过程中,还注重打造多种艺术创作基地,或者在休闲旅游项目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越城区斗门镇荷湖村,村集体盘活原先废弃的1000余平方米集体闲置农房,收集展示水车、耕犁、箩筐等各种农事用具,打造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农耕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接受农耕教育的基地。
在诸暨市姚江镇紫草坞村,该村集体租下村民的闲置农房,统一改造、装修后,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被称为“红心租”。
嵊州市黄泽镇渔溪村唐溪草庐利用闲置农房资源建成马术、游泳健身基地和乡村客栈。
上虞区岭南乡依托“覆卮山”金名片,乘着“闲置农房激活”的政策东风,一间间破旧荒废的老房,变成一家家清新雅致的民宿、风味独特的农家乐;一个个寂寥的村庄,也随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上虞区-闲置农房激活改造成“墨隐居”民宿(本版图片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此外,绍兴还结合宅基地退出和整合利用,撬动环境治理、空间重构。深化推进以“五星3A”为载体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众多凋零、破败的山村一跃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乐园。全市实现“五星达标村”全覆盖,建成“3A示范村”197个,成功创建省级未来乡村25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宅基地改革,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一座座整治散乱的空倒房,修缮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一个个“空心村”变成了“度假村”,一幢幢“破倒房”成为了精品主题民宿和乡村“创作室”;全面实施“厕所革命”,完善道路、停车场等设施,众多凋零、破败的山村,一跃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乐园。据统计,绍兴全市累计拆除空倒房9123幢,综合利用5321幢,实现“五星达标村”全覆盖,建成“3A示范村”197个,创建美丽乡村先行村48个、省级未来乡村25个。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